村里

村里游客多 村民腰包鼓(新春走基层)

夜幕降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炊烟袅袅。村民吴景景家的灶台上,麦香混着柴火气飘散开来。游客们围坐院内,等着她做的锡伯大饼出炉。走出小院,稻田灯光秀与冰雪烟花映入眼帘,稻田小火车穿梭其间;锡伯族骑射表演、贝伦舞蹈轮番登场……这几日,单家村热闹得很。农文旅融合之下,这个锡伯族聚居的小村庄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没想到稻糠还能养生!泡一会儿浑身暖和,像被太阳晒过的稻田裹着。”长春游客刘女士说

发挥生态优势 带动村民增收(新春走基层)

湛蓝的天空,火红的灯笼,洁白的雪场……走进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东高河村冰雪乐园,游客们正在体验雪地摩托、雪地碰碰车等游乐设施,享受冰雪的快乐。雪场旁,52岁的东高河村村民郭海军,正与其他工作人员一道,对滑雪设备和水电设施进行维护。“我从小在村里生活,多年前,东高河村可不是这番模样,脚下是煤渣,身上是煤灰,天也灰蒙蒙的。”郭海军说,自己曾在村里的煤场工作20多年。村民们通过采煤赚了钱,却也吃尽了环境污

选派指导员 驻村促发展

本报南京2月10日电 (姚雪青、潘小冬)搬运、安装、调试……厂房里工人们干劲十足,随着生产设备落地,鸡胸肉、凤爪等产品即将销往全国各地。江苏省泰州市胡庄镇周马村党总支书记李声岳看在眼里、喜上眉梢。“多亏市里派来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孙兵,给村里产业发展带来新活力。”周马村村部后面有座5000多平方米的老校舍荒废闲置,村里早就想盘活这块资产,但因找不到思路,一拖就是10多年。“不能守着金饭碗找饭吃!”孙兵

昔日“空心村” 今朝人气旺(新春走基层)

太阳刚露脸,姚文君就把几张长桌摆在门前,桌上摆满了米酒、桃酥、汤圆……全是自家做的小吃。“村里的年味市集开张,咱也出摊凑个热闹!”村子叫山南头,是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一个自然村,既不靠街镇更远离城市,却是个“热闹”村子。太阳刚一竿高,村口小广场周围就摆出了各种货摊,村口停车场没了位置,小汽车沿着村外马路停了一长溜。“别看现在这么热闹,倒退六七年还是个‘空心村’。”姚文君今年52岁,是土生土长的

新春走基层|一个村庄的企业家“新春第一会”

新华社郑州2月9日电(记者刘金辉)“去年牛肉价格大跌,我的养牛场面临资金困难,怎么解决?”“大米加工属于农产品初级加工,工业用电能否改为农业用电?”“村里的企业总是留不住人才,该怎么破解?”……正月初十(2月7日),一股寒潮袭击了中原大地,但河南潢川县魏岗镇余店村的“企业联盟会客厅”里讨论热烈,暖意融融。潢川县魏岗镇余店村的“新春第一会”。新华社记者 刘金辉 摄伴着零星的鞭炮声,村里的9位企业家各

新华全媒+|风物·古村里的技艺

踏入宣城的古村,青石板路,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斑驳的古墙,在阳光下投下错落的光影,像是在翻开历史的画册。古旧的屋檐,挑起了风雨,也挑起了悠悠岁月里的烟火人间。座座古村里,多彩的非遗是最耀眼的明珠。老手艺人们指尖舞动,或巧手妙琢,让枯木再绽生机;或匠心独运,让泥土幻化蝶变。走一座古村,拾一段岁月,守一方文化,继一份传承。一砖一瓦、一技一艺,生生不息,思接千载。作者:曹力 李菡 顾维林 张玉荣 余结红

新春走基层|人勤春来早——“两山”理念发源地早春见闻

春节过后,步入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腊梅花开正盛,枝条上挂着喜庆的小红灯笼,游人手中的咖啡杯上也点缀着新年元素。浓浓的年味里,村里的年轻人和村干部们已经忙开了。走进余村村委会一楼大厅,记者见到3名年轻人。“我们在等汪书记!”他们笑着说。没一会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快步走来。他手拿一支笔、一个红皮笔记本,笑着叫出其中一名青年的英文名。原来,这3名青年是“瀑布咖啡”的主理团队。在安吉

村里游客多 村民腰包鼓

夜幕降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炊烟袅袅。村民吴景景家的灶台上,麦香混着柴火气飘散开来。游客们围坐院内,等着她做的锡伯大饼出炉。走出小院,稻田灯光秀与冰雪烟花映入眼帘,稻田小火车穿梭其间;锡伯族骑射表演、贝伦舞蹈轮番登场……这几日,单家村热闹得很。农文旅融合之下,这个锡伯族聚居的小村庄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没想到稻糠还能养生!泡一会儿浑身暖和,像被太阳晒过的稻田裹着。”长春游客刘女士说

对话在墙上画巨幅哪吒走红的90后小伙:每天十几拨人来村里打卡拍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21时,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含预售)突破67.922亿,在上映10天后,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在哪吒走红的同时,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沈家村的墙绘师沈靖宇所画的巨幅哪吒也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关注。2月7日下午,海报新闻记者专访了这位从事墙绘行业十余年的90后小伙,以下为记者与其部分对话内容。沈靖宇在墙壁上画的巨幅《哪吒》记者:最近因为一幅画

毛振华:千年大运河畔的耕读新声|新华走笔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2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千年大运河畔的耕读新声》的报道。晨光熹微,透过轻摇的芦苇丛,露出斑驳的阳光,洒落在大运河浅浅的冰面上。与大运河的宁静不同,新春将至,相距不远一处别致的民居前,或长辈怀抱幼儿,或学童携手并肩,纷纷推门而入,这里便是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最新开辟的家风家训馆。“春节前回乡的人多,看到家史家训也能多一分念想。”门前,不时招呼乡里乡亲进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