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

商丘一村庄哪吒墙绘日迎游客数万人:喝水充电停车都免费,公安在村里执勤

极目新闻记者 杨锦英近日,河南商丘市闫集镇吴营村因村里遍布《哪吒2》墙绘走红。这些墙绘作品由村民吴承言义务创作,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3月2日,吴营村村干部告诉极目新闻记者,1日村里来了数万名游客,为做好服务,村组干部和村民志愿者齐上阵,全日不间断打扫卫生,同时提供免费饮水、免费充电。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吴营村,青年画家吴承言在春节期间,借用农村老家房前屋后的空墙壁,义务绘制

300年民俗“龙灯节” 点亮阴山脚下小乡村

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2日电 题:300年民俗“龙灯节” 点亮阴山脚下小乡村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被称为“龙抬头”。这一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路板“龙灯节”开幕的日子。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古路板村,近千人齐聚,共襄“龙灯节”这一传承300年的盛会。张晓光在北京从事广告行业,为了参加“龙灯节”他特地回村,“每年二月二这天,村里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都会

雷锋那束光

视觉中国供图编者的话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诠释了何谓无私奉献,更照亮了无数青年的人生旅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互助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藏在陌生人间的守望相助里,藏在志愿者奔忙的身影里,藏在那些微小却足以温暖人心的善举中。愿更多青年追随雷锋那束光,在善意的流转中温暖他人,在无私的奉献中丰盈自己。欢

左手面包,右手书

清晨的云朵还停栖在半山腰,石灰窑前已是人头攒动。伴随袅袅青烟飘荡出阵阵麦香,面包窑第一炉金黄喷香的面包出炉了。村支书刘志亮抱了一捧柴火走到窑炉前,往炉中添了一把火。这里有两座高达几十米的窑炉,一座是面包窑,一座是“窑书房”。一眼看上去,实在有些梦幻色彩。要知道,这两座窑20年前烧制的可是石灰。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常山县路里坑村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三衢山脚下,100余座石灰窑昼夜不息,满山石头

汪玉成代表:守护绿水青山 “呼唤”万千青年

中新网湖州3月1日电 题:汪玉成代表:守护绿水青山“呼唤”万千青年作者 邵燕飞 黄彦君“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早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以下简称:余村)绿意初显。村景民居相映成趣,创意业态错落分布,乡村旅游团络绎不绝……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在浙江诞生并不断拓展、深化,上述场景在该省俯拾皆是。“曾经余村以炸山采矿为主要产业,经济发展同时生态

泥土中长出“文化庄稼”

图为虎溪民俗文化村一景。  温滴楼镇人民政府供图泥土,既具亲和力,又具生命力。泥土滋养着我的艺术,也让我理解了乡村何以为根。1995年的春天,我偶然经过一个村庄,被一处晾着满院缸坯的作坊所吸引。只见在几名老窑工的捏塑之下,泥土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水缸,有了新的生命。那时,我正思考印材对篆刻作品的影响,并且已经开始了陶印的探索。从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来看,印材创新是推动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泥土可以长出

屋檐下的“据点”,目睹着人们的聚散离合

文|张金刚回村那一刻,我又被“检阅”了。在汽车“嗖嗖”闪过的公路上,飘过骑电动车的我,该是挺扎眼的。这不,在村中心邻居大哥树军家檐下坐着晒暖闲聊的一帮人,全都齐刷刷对我行“注目礼”,迎接我“飘”到跟前。爹也在其中。瘦小的身体虽佝偻在墙根,但我瞬间便找到了那双欣喜的眼睛。三爷依然是那句打趣的老话:“你是不打算买车了呀?”搁以前,我会因自惭而头也不扭、声也不吭,屏蔽身后一片议论,可这次,我却微笑回应:

古村治理的“诸葛妙计”

八卦奇村,华夏一绝——这是浙江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的美誉。如许多人所知,诸葛村有700多年历史,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居住地。却又有许多人不知,这个有着2786人的村子,20年来“没有上访户,纠纷不出村”,令人好奇。现象背后有原因,诸葛发展有妙计:“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模式,建立了“村”“民”利益共同体,找到了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挥了乡村治理最大能量,有力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古村治理的“诸葛妙计”:“三治”融合 文脉传承

中新网金华2月28日电 (钱晨菲 张益晓 阮锋)如许多人所知,浙江金华兰溪诸葛镇诸葛村有700多年历史,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居住地;却又有许多人不知,这个有着2786人的村子,20年来矛盾不出村。现象背后有原因,诸葛发展有妙计。当地探索了“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模式,建立了“村”“民”利益共同体,找到了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挥了乡村治理最大能量,有力激发基

江苏睢宁96岁老人自费数万元修桥铺路方便村民出行

中新网徐州2月28日电 (朱志庚 唐娟 张官正)近日,江苏省睢宁地区天气回暖,睢宁县官山镇张集村96岁的村民张广之来到村东头铺满砂石的小路上查看道路修建情况。据了解,多年来,张广之自费为村里架桥、铺路、建广场,劳心劳力,保障村民出行安全便利。96岁的张广之来到村东头铺满砂石的小路上查看道路修建情况。张官正摄 张广之早年在睢宁县及泗洪县一带以摆渡为生。1974年,张广之回到老家张集村。村庄南侧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