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作家的“阅读史”与“文学课”

文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文学还来源于“文学”,这说的是文学创作总是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滋养。邹世奇的新作《只向花低头》正是这样一部来源于“文学”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收入了她的系列读书札记和旅行感悟。作者所读之书范围广泛,唐诗宋词,中外小说,影视绘画类的书,无所不包;她的旅行涉足亚、欧、非各洲。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论是读书还是旅行,都是一种阅读行为,或是阅文或是阅景。而这种阅文和阅景在

《阮籍与嵇康》:正始文学的灿烂双璧为何命运走向不同?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悠久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李白、杜甫、苏轼更是当下备受追捧的“国民偶像”。雅人韵士灿若繁星,竹林七贤也当属其中的顶流,诗歌文章之外,他们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事迹。竹林七贤事迹流传甚广,如《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或者《世说新语·任诞》

跟着汪曾祺 用美食烹出生活真味

在北京苏州街,有一家以作家汪曾祺的“祺”字命名的祺菜馆,这里曾是一座王府。前不久,这座古雅的建筑里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汪曾祺饮食文化研讨会。众多文化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寻汪曾祺笔下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踏入研讨会现场,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古旧的墙壁与悬挂的汪曾祺书画作品相映成趣。长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点,青花瓷杯里的茶汤散发着袅袅热气,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馨。饮食在他的笔下,早

品读 | 只要心是热的,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发光

太阳刚出来,凉风一吹,让人感觉冷飕飕的。正值教师上班、学生上学之际,我从市第三中学大门前经过。一位戴着棉帽的保安立在门旁,每有教师经过,他就扬起戴着手套的手招一招。徒步而来的教师会同时对他招招手,有的还对他点点头。即使是成群的学生,他同样招手致意。背着书包匆匆而来的学生高高扬起右手,有的大喊一声“叔叔好”。年底的这场雪,让长江沿线的水乡堆起了雪人,过把北方人的瘾。教师顶着刺骨的寒风、学生踏着打滑的

锻造报告文学的魅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评价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有许多方便简易的角度:题材是重大的,采访是艰苦的,表现是真实的,等等。而文学性往往成为一个看上去来不及探讨的“枝节”问题。事实上,文学性至关重要。近10年来,报告文学创作的热度和强度有目共睹,且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特点。聚焦国之大者的创作抱负愈加彰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巨变,对革命历史的回望,对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的记录,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呼应着时代召唤,发出文学的强

命若朝霜:法律视野下《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它的解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丰富的维度,由此产生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今年出版的《命若朝霜》是一部综合法律史、社会史、法社会学和红学的交叉研究之作。这本书的作者柯岚(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从《红楼梦》中选取了十二位(类)女性角色展开分析,她们分别对应着十二个清代的法制问题。如从秦可卿绝命探究清代亲属相奸罪和威逼人致死罪,从林黛玉的委屈介绍清代女性在

改变我们对文学的认知(文思)

人工智能的出现、生成式模型的发展,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许多人会感到困惑:如果连人工智能都能生成优秀的文字,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这将我们对文学和写作的终极追问推向了一个极限。事实上,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我们才更加意识到某些东西是它无法替代的。首先是人类独特的经验,尤其是那些不断生成的个体化体验。人工智能基于已有的作品和模型进行训练,它可以吸收人类的情感模式和表达方式,但它缺

论文心画派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之道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艺术流派众多,而文心画派以其独特的理念和表现形式独树一帜。它强调文学与书画的紧密结合,追求心境与意境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一、文心画派的核心理念(一)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当承载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在文心画派中,这一理念被进一步拓展,书画作品不仅要有形式上的美感,更要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