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让文学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深圳基层作协组织的文学活力

如果把深圳文学四十年取得的成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深圳各个区的作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最基层的作协组织,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以下简称龙岗作协)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典型样本。近日,龙岗作协举办2022、2023、2024年度总结表彰联欢会,辖区会员文友一百多人欢聚一堂,以文叙友情、传经典、话未来,共迎新年。其所展现的文学活力与文化自觉正是文学光芒照亮人们生活的美好案例。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龙

战争锻造了民族精神!王树增、莫言、李敬泽共话《天著春秋》

近日,王树增《天著春秋》首发对谈在北京朗园虞社举行。作家莫言、评论家李敬泽与《天著春秋》作者王树增围绕本书展开对谈,畅谈书中所呈现的夏商至春秋的历史风云,思索古代战争的进程与影响,并从文学角度解读这部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副总编辑赵萍出席了活动。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活动现场。王树增的历史题材新作《天著春秋》,以十场古代大战为轴,纵览夏商周春

构建现代诗学新方向:含深情于妙悟,寓幽思于寄托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妙悟”与“寄托”——现代诗学视野下中国诗性生命的审美追寻》。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妙悟”与“寄托”就像两只翩跹的蝴蝶,追蹑芳踪,可寻觅到暗隐在幽径深处的中国诗性美学。由此,触摸诗歌情感的纤微脉络,感受思想绽放的跃动,体味中国诗学生命审美追寻的悠远。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一种能力,又是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文学的深意》新书分享会在湾区书屋举办

1月5日,“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谢有顺《文学的深意》新书分享会”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文学的深意》是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的全新文学评论集,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该书分为“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谢有顺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书中不仅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还涵盖了莫言、韩少功、阿

广东诗人林萧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诗人奖

1月5日下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中文学刊》杂志社、《诗潮》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记者从颁奖仪式上获悉,经过初评、终评两轮严格的评选,广东诗人林萧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诗人奖。青年诗人林萧近照。第九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评选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担任学术指导单位,经过初评委们的认真阅读与推荐,从数百名青年诗人与作者中,遴选出30名青年诗人进入入围名单,再由谭五昌

扬文韵雅章,启文学新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学馆正式开放

2025年1月1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学馆正式开放,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藏书和独特的文化活动,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空间和交流平台。文学馆位于主题馆一楼东南面,总面积近500平方米,以镬耳墙、满洲窗、红木壁灯等岭南元素装饰,营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近五年出版的文学类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涵盖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广东文学等多个领域,从经典名著到现代佳作,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

点一盏心灯照亮生活(文思)

一转眼,2024年悄然离去,有收获,有感悟,也有很多温暖的瞬间。一位素未谋面的读者给我留言说:“很喜欢您的文字,于平淡中看到了生活的温情,在简单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智慧和热爱,读您的文字,就像在炎热的夏天突然吹来一股清风,让人的内心瞬间宁静……”这几年,每次收到这样的留言,我都会被鼓励到,而那些关于我为什么写作的一次次提问,也在这一刻有了具体的回答,书写和表达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许许多多和我们

青年作家黄子真科幻新作《云梦》发布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刘颖颖)青年作家黄子真科幻新作《云梦》近日在深圳首发。该书设定在2045年的“重启时代”,人类与机械融合成进化趋势,主角楚歌意外穿越到2100年,此时虚拟交易盛行,梦境成人们逃避现实与实现愿望之所,然而造梦案频出,危险也随之而来。科幻作家王晋康表示,《云梦》有着科幻作家应该具备的严谨的构思和设定,同时还具有年轻作家的灵气和朝气。小说的语言跳脱灵动,妙语连珠,将科幻思维

演绎科学与文艺的交响

科学家担纲顾问,深度参与科幻影视创作,作家瞄准科技前沿,畅想新技术应用场景……近年来,科学与文艺的融合创新,成为文化领域一抹亮色。此前,中国作协、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以对谈、采风等形式,邀请作家与科学家“互诉衷肠”,旨在引导科技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让科学与文艺的联系更加紧密。历史上,科学与文艺曾经共同奏响时代之声。1978年,作家徐迟发表《哥

改变我们对文学的认知(文思)

人工智能的出现、生成式模型的发展,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许多人会感到困惑:如果连人工智能都能生成优秀的文字,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这将我们对文学和写作的终极追问推向了一个极限。事实上,正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我们才更加意识到某些东西是它无法替代的。首先是人类独特的经验,尤其是那些不断生成的个体化体验。人工智能基于已有的作品和模型进行训练,它可以吸收人类的情感模式和表达方式,但它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