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记者手记|阿富汗难民:乡关已至 归路崎岖

新华社喀布尔2月21日电(记者李昂 聂新宇)不久前,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法希姆一家五口刚刚结束在巴基斯坦长达两年的漂泊,回到祖国的土地上。目前,他们暂时居住在托尔哈姆加特边境口岸附近。“许多难民已一无所有,我们期待能获得更多援助。我们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衣物、食品和住所。”30多岁的法希姆站在一顶印有中英文“中国援助”的帐篷旁对记者说。他的家乡在阿富汗巴格兰省,那里贫困的现实状况让他倍感无奈——既无栖

(哈尔滨亚冬会)记者手记:徐梦桃的头盔和熊诗芮的雪板

中新社哈尔滨2月11日电 题:徐梦桃的头盔和熊诗芮的雪板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在哈尔滨亚冬会的赛场上,两件装备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一件是冬奥冠军徐梦桃褪色斑驳的头盔,另一件是单板滑雪小将熊诗芮写有胜利“秘方”的雪板,它们属于两位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当34岁的徐梦桃戴着这顶褪色掉漆的头盔站上领奖台时,人们很难想象,这顶头盔已经陪伴她走过四届冬奥会,如今正随她备战第五个冬奥周期。这顶头盔为何备受徐梦桃喜

我的家乡·记者手记|从故乡出发,归来邂逅小城“城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管悦以前,提及我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因为“时风时风,路路畅通”这句广告语而被不少人熟知。不仅如此,高唐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也是中国锦鲤之都。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中国著名书画家孙大石等都是高唐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齐文化、汉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在此互融共生。64处文物保护单位、9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2800多年的深厚历史,也造就了“金高唐”的美誉。从

记者手记 铁轨上的文旅融合新篇章

一名旅客在“熊猫专列”上向窗外望去。记者 刘续 摄下午五点多,成都站站台上人流攒动,一列绘有憨态可掬大熊猫图案的绿皮火车静静停靠。车厢外,戴着熊猫耳朵发箍的乘务员正微笑着为乘客拍照;车厢内,暖黄色的灯光下,木质桌面上摆着鲜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花香。这是“熊猫专列”的日常下午,也是许多游客旅行的起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老年群体的扩大和文旅消费需求逐渐释放,他们渴望在晚年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与美好

记者手记:以投融资改革为水利发展增添“活水”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记者手记:以投融资改革为水利发展增添“活水”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松软肥沃的黑土地,怎样跟水利投融资创新联系在一起?记者日前的一次东北之行,找到了答案。近日,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辽宁省抚顺市签约。出让方抚顺市抚顺县人民政府与受让方企业签订协议,交易抚顺县海浪乡杨木村、转山村5条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16.7亩,交易额167万元。交易资金主要用于侵蚀沟

记者手记|智能时代,合作才能应对挑战

新华社瑞士达沃斯1月21日电 记者手记|智能时代,合作才能应对挑战新华社记者石松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20日在瑞士达沃斯拉开帷幕。这座阿尔卑斯山小镇,再次迎来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节。走在达沃斯小镇主街,与人工智能(AI)有关的广告牌随处可见,让人时刻联想起本届年会的主题——“智能时代的合作”。来自全球各领域的近3000名代表将在此次年会上,围绕重塑全球增长、助推智能时代产业发展、职业培训和新兴就

记者手记丨巴黎峰会,感受人工智能发展新脉动

新华社巴黎2月12日电 题:巴黎峰会,感受人工智能发展新脉动新华社记者罗毓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AI)行动峰会在巴黎举行。主会场大皇宫内,多国政商决策者们齐聚一堂,就AI全球治理展开热烈讨论;巴黎东南部“F站”创业园区里,上千AI创业创新者忙着展示AI最新应用成果和洽谈商业合作;塞纳河畔香格里拉酒店,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及其应用深入交流……这不仅是人工智能探索前沿的

记者手记|依然陷于悲伤与担忧——华盛顿撞机事故一周后

新华社华盛顿2月5日电 记者手记|依然陷于悲伤与担忧——华盛顿撞机事故一周后新华社记者熊茂伶美国首都华盛顿客机与军用直升机相撞事故发生已有一周,67名遇难者的身份5日全部被确认,他们的遗体日前已被打捞上岸。记者采访发现,事故带来的悲伤情绪仍在美国社会蔓延,也引发民众对美国航空安全的质疑与担忧。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的梅德斯达冰场一角,摆满了各种鲜花、玩具和留言册。这是为纪念曾在这个冰场训练过的几名青

第41次南极考察|记者手记:大海捞“珠”

新华社“雪龙2”号2月27日电 记者手记:大海捞“珠”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船时下午3时,“雪龙2”号驾驶台格外热闹。考察队员们三三两两站在窗边,举着望远镜极目远眺。“抢”不到望远镜的队员则掏出手机,瞪大眼睛,放大相机倍数,努力寻找着什么。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出去,天空一碧如洗,阳光明晃晃地照在海面,波光粼粼。阿蒙森海湛蓝澄澈,洁白的浮冰似拼图般点缀其间,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找到了!”水手耿冬第一个发现,

记者手记|蛇年逛蛇园——探访巴西布坦坦研究所

新华社圣保罗2月1日电 记者手记|蛇年逛蛇园——探访巴西布坦坦研究所新华社记者陈昊佺在巴西圣保罗的高楼大厦间,藏着一个独特的“蛇类天堂”:众多毒蛇被“放养”于林间,与欢声笑语的游客之间仅隔着一个围栏。蛇年新春之际,记者走访了巴西著名蛇类研究机构布坦坦研究所。布坦坦研究所成立于1901年,是全球蛇类研究的权威机构之一,曾经开发出世界最早的多价抗蛇毒血清。如今,该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