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关键证据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安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广州大学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后产生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2月28日发表于《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为宇宙中存在潜伏的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关键证据。该项研究首次通过探测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的X射线准周期性

我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的“心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发出的X射线准周期振荡信号,这是天体物理学家首次发现该类现象,提供了宇宙中存在中等质量黑洞的关键证据。研究成果于2月28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主要合作者包括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广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据了解,

教你借助北斗七星寻找龙抬头景象

据紫金山天文气象台青岛观象台消息,以青岛地区为例,大约晚上9点半会看到角宿一和角宿二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龙抬头”的景象。届时,可借助北斗七星进行寻找:沿着北斗七星斗柄曲线的方向向前延伸,会找到一颗亮星——牧夫座的大角,然后继续向前延伸,找到一颗发着蓝白色光芒的恒星室女座的角宿一,在角宿一左侧不远处的一颗暗一些的恒星便是角宿二。找到角宿一,角宿二,便找到了龙角的所在。(人民网)来源:人民网

我国科学家揭示“流浪行星”奥秘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27日正式发表于《科学进展》。该研究显示,这些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

我国科学家揭示“流浪行星”奥秘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27日正式发表于《科学进展》。该研究显示,这些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

不被任何恒星所束缚 科研人员揭示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形成新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由该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是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并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从母恒星系统中被抛射出来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形成的边界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7日发表在国

宇宙中为何出现“流浪”的神秘天体?天文学家最新找到答案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郑莹莹)在天文学界,有一类2000年才被首次探测到、近5年内观测样本陡增的神秘天体——流浪行星质量天体(Planetary Mass objects, PMOs),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他们认为,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既非传统恒星

中外天文学家合作发现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形成机制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郑莹莹)在天文学界,有一类2000年才被首次探测到、近5年内观测样本陡增的神秘天体——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其究竟如何形成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中外天文学家合作发现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形成机制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 郑莹莹)在天文学界,有一类2000年才被首次探测到、近5年内观测样本陡增的神秘天体——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其究竟如何形成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星空有约|研究发现:恒星“拔河”能产生“流浪行星”

近年来,天文学家在宇宙年轻星团中观测到许多“流浪行星”。它们具有行星的质量,却并不被恒星引力所束缚,而是自由地在宇宙中漂浮流浪。这些“流浪行星”是怎样形成的?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提出一个新理论:它们是两个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的。这一最新研究由来自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苏黎世大学等中外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