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
美官员:预计泽连斯基将与美签署稀土协议
当地时间2月2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在美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2024年9月提出,乌克兰有很多没有完全开发、需要投资的稀土矿物,如果美国愿意投资乌克兰,乌克兰将与美国一起建立伙伴关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派财政部长前往乌克兰提出了相关稀土协议。华尔兹表示,预计泽连斯基将签署这项协议。乌方对上述言论暂无回应。近期,美国向乌克兰提出一份所谓“稀土换援助
“乌金”炼“绿金” 旧煤新用加速能源低碳转型
在湖北恩施某矿区,智能采煤机精准识别煤层,自动调节工作角度,确保高效采煤;无人驾驶自卸卡车根据预设路径,自动避障、精准运输,将煤炭迅速送往洗选厂;传感器机器人实时巡检并反馈影像,确保作业安全……“以前都是工人下井挖煤,现在矿井主控室里点一下鼠标,远程操控完成机械采掘作业,精准又快捷。基本做到了井下不见人,采煤不见煤。”一位煤炭企业老工人介绍。素有“乌金”之称的煤炭正在以“绿”换新颜。从过去煤炭开采
特朗普: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不那么重要”
当地时间2月21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表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前往乌克兰试图达成一项获取乌克兰矿产的协议是“浪费时间”。特朗普还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并不那么重要”。新闻多看点2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到访乌克兰首都基辅,与乌总统泽连斯基会见,游说乌方向美投资者开放矿产资源开采权。他会后告诉媒体记者,美乌这笔矿产资源交易将在俄乌冲突结束后为乌方
美官员:预计泽连斯基将与美签署稀土协议
△华尔兹(资料图)当地时间2月2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在美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2024年9月提出,乌克兰有很多没有完全开发、需要投资的稀土矿物,如果美国愿意投资乌克兰,乌克兰将与美国一起建立伙伴关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派财政部长前往乌克兰提出了相关稀土协议。华尔兹表示,预计泽连斯基将签署这项协议。乌方对上述言论暂无回应。近期,美国向乌克兰提出一
特朗普: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不那么重要”
当地时间2月21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表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前往乌克兰试图达成一项获取乌克兰矿产的协议是“浪费时间”。特朗普还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并不那么重要”。新闻多看点2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到访乌克兰首都基辅,与乌总统泽连斯基会见,游说乌方向美投资者开放矿产资源开采权。他会后告诉媒体记者,美乌这笔矿产资源交易将在俄乌冲突结束后为乌方
美官员:预计泽连斯基将与美签署稀土协议
△华尔兹(资料图)当地时间2月2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在美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CPAC)上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于2024年9月提出,乌克兰有很多没有完全开发、需要投资的稀土矿物,如果美国愿意投资乌克兰,乌克兰将与美国一起建立伙伴关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派财政部长前往乌克兰提出了相关稀土协议。华尔兹表示,预计泽连斯基将签署这项协议。乌方对上述言论暂无回应。近期,美国向乌克兰提出一
特朗普: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不那么重要”
当地时间2月21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表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前往乌克兰试图达成一项获取乌克兰矿产的协议是“浪费时间”。特朗普还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否出席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会议“并不那么重要”。新闻多看点2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到访乌克兰首都基辅,与乌总统泽连斯基会见,游说乌方向美国投资者开放矿产资源开采权。他会后告诉媒体记者,美乌这笔矿产资源交易将在俄乌冲突结束后为乌
牛市早报|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印发,2月LPR将公布
【市场数据】截至2月19日收盘,上证综指涨0.81%,报3351.54点;科创50指数涨2.31%,报1034.57点;深证成指涨1.46%,报10772.62点;创业板指涨2.03%,报2226.98点。美东时间周三,美股三大指数小幅收涨,标普500指数续创历史收盘新高。截至收盘,道指涨71.25点,涨幅为0.16%,报44627.59点;纳指涨14.99点,涨幅为0.07%,报20056.25
安宁股份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拟以支付现金取得经质矿产100%股权
微成都报道 时隔一年多,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宁股份”,002978.SZ)再次谋求收购攀枝花市经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经质矿产”)。2月19日晚间,安宁股份公告称,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取得经质矿产100%股权。本次交易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2月19日晚间公告截图公告发出后,2月20日安宁股份涨停。2月21日收盘涨2.03%,股价报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