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纸短情长难抒念,盼雁归巢报桑梓 ——致青岛籍大学生的一封“家书”
大众网记者 谭文凯 青岛报道亲爱的同学们:春节将至,团圆可期,托风为使,寄情于笺,一封家书,遥向在外求学佳节归乡的学子致以节日问候与祝福!岁月更替,新元肇启。黄海之滨,城市拔节生长,胶州湾畔,发展日新月异。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青岛,这座开放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海洋之城、品质之城,科技动能与产业发展蓬勃迸发,时尚与创意异彩纷呈,古城区与新场景交相辉映,烟火气与新活力交织相融,温暖与美好邂逅
春节期间,来中华世纪坛感受“家国”文化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日前,作为“何以家国”文化主题展的系列活动,“家的阐释”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引发观众对家国意义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表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生活如意,还是遭遇坎坷,每个人都无法缺席春节,或千里迢迢回家团聚,或郑重其事地书写家信,家书中充满了喜悦、遗憾、失落、祝福、期盼等复杂的情感。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罗攀表示,“家园”,作为社会学与人
“新春暖心包”为海外侨胞送去祖(籍)国的新年问候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吴侃)在2025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会同部分省(区、市)侨办、侨联及101家驻外使领馆,精心准备了7万余份“新春暖心包”,目前正漂洋过海寄赠给五大洲78个国家的海外侨胞。据了解,“新春暖心包”是“暖侨行动”系列举措中覆盖面最广、惠及面最大、代表性最强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21年春节起,各地侨务部门每年都准时向海外侨胞寄去独具地方特色、饱含
月满中秋,家书传情!2024“一封家书”主题活动在市北温暖起航
浓情中秋节,家书寄相思。 9月13日上午,面向海外游子、以“最是故乡好风景 四海情长月更圆”为主题的2024“一封家书”主题活动在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精彩开启。活动共设置了海外青岛人祝福视频播放、“一封家书”情景朗诵、慰侨活动等环节,以情感联系为纽带,以家书活动为媒介,青岛在国际邮轮母港向海内外的游子们发出了最真挚的邀约。 活动现场,来自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肯尼亚、韩国等国家的10
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
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求是》杂志编辑部“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辞旧迎新、举国欢庆的日子。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中华儿女万家团聚、开怀畅叙、欢声笑语。在这喜洋洋、热腾腾的年味中,我们向全国人民道一声:蛇年新春快乐!人间烟火气,亲情暖人心。回家过年、共享天伦,家人相伴、灯火可亲。无论何时何地,承载一代代中国人最深厚情感、牵动最温馨情愫的,莫过于“家”这个动人的字眼了。家和万事
东西问|彭靖: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题: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专访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彭靖作者 裴心语 安英昭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训、家书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法宝,中外家训、家书各有千秋。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文献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众家训之首”。《颜氏家训》为何历经千年不衰?中国家训与美国家训有何异同?对新时期道德教育有何现实意义?中新社“东西问”专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是张之洞的外孙女婿吗?——从新见高氏家书考辨其在华的姻亲关系
抗战时抵达重庆担任荷兰驻华领事馆秘书的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1910-1967)在这座城市结婚生子,结交众多学者和艺术界精英,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汉学家、书法家及琴家的地位。最近笔者在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发现十余通由其后人捐献的高罗佩私人家书[1],通过这些信札可以再现其与中国名媛水世芳结婚成家始末,从而进一步厘清其在华的姻亲关系,并纠正学界一些以讹传讹的谬论[2]。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