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新春暖心包”为海外侨胞送去祖(籍)国的新年问候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记者 吴侃)在2025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会同部分省(区、市)侨办、侨联及101家驻外使领馆,精心准备了7万余份“新春暖心包”,目前正漂洋过海寄赠给五大洲78个国家的海外侨胞。据了解,“新春暖心包”是“暖侨行动”系列举措中覆盖面最广、惠及面最大、代表性最强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21年春节起,各地侨务部门每年都准时向海外侨胞寄去独具地方特色、饱含

“家庭,家教,家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20 版)家是社会的基石,是个人成长和情感依托的地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国家风貌的微观基础。本版从“家”这一个人年轮的起点出发,在时光深处深情凝望,讲述一个个关于家庭、家教与家风的故事。当万家灯火连缀成灿烂星河,一个个“小家”的温度也正标示着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刻度。——编 者我的父亲焦裕禄焦守云父亲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虽然时间久远

月满中秋,家书传情!2024“一封家书”主题活动在市北温暖起航

浓情中秋节,家书寄相思。 9月13日上午,面向海外游子、以“最是故乡好风景 四海情长月更圆”为主题的2024“一封家书”主题活动在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精彩开启。活动共设置了海外青岛人祝福视频播放、“一封家书”情景朗诵、慰侨活动等环节,以情感联系为纽带,以家书活动为媒介,青岛在国际邮轮母港向海内外的游子们发出了最真挚的邀约。 活动现场,来自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肯尼亚、韩国等国家的10

“家国”在家书记忆里绵延

3年累计200万字的近300封情书,延续了一段跨越两岸33年的动人爱情故事。如今,这些情书陈列于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2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今日,来人大读他俩的情书》,介绍了去台老兵王德耀与结发妻子刘谷香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王德耀与刘谷香自幼青梅竹马,于1948年喜结连理,没想到新婚仅29天后,王德耀就随部队前往台湾而失联。33年后,两个人通过信件恢复联系,由此开始了“见字不

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

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求是》杂志编辑部“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辞旧迎新、举国欢庆的日子。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中华儿女万家团聚、开怀畅叙、欢声笑语。在这喜洋洋、热腾腾的年味中,我们向全国人民道一声:蛇年新春快乐!人间烟火气,亲情暖人心。回家过年、共享天伦,家人相伴、灯火可亲。无论何时何地,承载一代代中国人最深厚情感、牵动最温馨情愫的,莫过于“家”这个动人的字眼了。家和万事

东西问|彭靖: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题:中美家训有何教育共性与互鉴价值?——专访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彭靖作者 裴心语 安英昭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训、家书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法宝,中外家训、家书各有千秋。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文献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众家训之首”。《颜氏家训》为何历经千年不衰?中国家训与美国家训有何异同?对新时期道德教育有何现实意义?中新社“东西问”专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是张之洞的外孙女婿吗?——从新见高氏家书考辨其在华的姻亲关系

抗战时抵达重庆担任荷兰驻华领事馆秘书的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1910-1967)在这座城市结婚生子,结交众多学者和艺术界精英,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汉学家、书法家及琴家的地位。最近笔者在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发现十余通由其后人捐献的高罗佩私人家书[1],通过这些信札可以再现其与中国名媛水世芳结婚成家始末,从而进一步厘清其在华的姻亲关系,并纠正学界一些以讹传讹的谬论[2]。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