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求是》杂志编辑部神州大地,新质生产力澎湃向前,高质量发展日新月异。河北雄安,“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将2万千米高空信号高质量引入“地下之城”;安徽合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实现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算合一”;广东深圳,全球首条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跨城跨湾航线首飞大获成功;放眼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

东营区牛庄镇:多彩文明实践 共享美好生活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随着春节假期后复产复工的有序推进,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连日来,东营区牛庄镇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行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幸福生活可感可及。眼科义诊进社区,暖心服务零距离。“听说今天社区有眼科义诊活动,咱也去看看。”牛庄镇聚华社区的金少亭大爷边走边说。义诊现场,不少居民前来排队。为增强社区老年人眼部健康意识,牛

履职一年间丨全国政协委员赵晓萍:推进民间外交新实践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赵晓萍多年来深耕侨海领域,致力于推动民间外交和讲好中国故事。过去一年,她交出了怎样的履职答卷?今年两会,她又将带来哪些提案?《履职一年间》,跟随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魏郁,一起走进全国政协委员赵晓萍的履职故事。全国政协委员赵晓萍的履职故事这几天,赵晓萍委员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日常工作,还有新一年的调研和提案准备工作。赵晓萍长期关注侨海群体和民间外交议题。过去一年,她通过深入调研和思

2025年上海开发者大会:AI大模型赋能生命健康行业的实践与挑战

在生命健康领域,人工智能(AI)模型正开始大展身手。AI可以协助医生看影像报告、分析病情,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总结海量论文、预测疾病机制、加速药物研发。随着Deepseek这样性能强劲的开源大模型面世,生命健康行业迎来“风口”,从业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开发更好的商业产品。大模型在生命健康领域如何应用?有何机遇与挑战?2月21日,在上海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的“开源语言大模型与AI for Science在

浙江大学首开上市企业家校友交流会:来了三十多,还有三百多

“浙大发布”公众号2月23日推送消息:首场浙江大学上市公司企业家校友交流会21日在该校紫金港校区举行,30余名上市企业家校友回到母校,就校友会工作、130周年校庆筹备、创新创业等建言献策。“2024浙江大学校友上市公司榜单”显示,保守统计,截至2024年5月17日,浙大校友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等的351人,管理或控制313家上市公司;以当天收盘价计,总市值约5.4万亿元

东营职业学院校内实践:废弃油井地热技术点亮“绿色校园”

近日,东营职业学院将学生创新团队“热穹苍野”研发的零碳地热技术应用于校园地热开发项目,成功实现科研成果向实际场景转化。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让校园成为绿色能源应用的“试验田”。该团队研发的逆卡诺循环地热转化技术与模块化储热系统被率先引入校内实验楼供暖改造中。通过改造废弃油井模拟装置,团队构建了小型地热供暖单元,实验室测试显示,系统传热效率稳定在5.3以上,冬季可将地下60℃热能高效转化为

“AI数智员工”上岗,将带来哪些变革?

近日,深圳福田区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的消息引发热议。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文表示,这些“AI数智员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而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地知识库建设的创新实践。记者:白瑜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唐洁:修补时光的“炼金术师”

唐洁修复文物。受访者供图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一门课上,每位学生手持一盏青黑色的茶盏,用纤细的毛笔在茶盏上描画,或用砂纸在茶盏上细细打磨……这门课名叫“古陶瓷修复技艺”,授课老师是年轻的客座教师、金缮文物修复师唐洁。唐洁一家四代都从事古陶瓷修复。小时候,爷爷开了一家古玩店,也经常带她逛古玩市场,收罗古物。逛完市场后,爷爷会和爱好古玩的朋友一起欣赏、品评收集到的古物,还会讲述器物来源,分析年代特征、器

《乔石文集》出版发行

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乔石文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乔石文集》收入乔石同志在1985年5月至1998年2月这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共118篇,约40万字,部分著作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乔石文集》的编辑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学习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

展览“震荡不消磁”在京举办:探索声音对话现实的多种可能

2月22日,“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发生的声音创作及其历史,意在将声音艺术视作一种能动且具有渗透力的实践方法,探索其对话现实的诸多可能。该研究展源自英国策展人、研究者李蔼德在过去十几年间对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声音艺术实践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其中包括他多年间身处现场的体验与记录。此次展览包括超过60位(组)声音艺术家的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