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

灵蛇献瑞:中国文物与历史里的蛇文化

2025年,岁在乙巳,生肖为蛇。蛇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端与进展,以琳琅满目,交相生辉的文化面相遍布世界各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象征意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纷纷推出蛇年主题文物展,讲述蛇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整理深藏于博物馆的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蛇主题文物,传递新春美好喜庆寓意。蛇,

大年初七,大家一起过“生日”

今天,大年初七传说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把这天叫做“人日节”或“人胜节”所以,理论上我们今天都过生日生日快乐◎大年初七为“人日”传说中,女娲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是“人之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即人类的生日。此外,初七“人日”还有其他的叫法,如“人胜节”或“七元”“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是人为尊 人寿安康唐朝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到国博感受春天的气息

唐代彩绘生肖龙陶俑(左)、蛇陶俑。  杜建坡摄展厅一角。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春节假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气火热。正在这里举办的“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向观众传递新春的美好祝福,多角度展现春节深厚的文化意蕴。“这是一个关于春天、关于希望的展览。”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说,展览分为“景星庆云至,天授人和时”“乾坤万象和,山固寿无疆

正月初七为啥叫“人日”?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阴历正月初七也被称为“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为啥称为“人日”?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正月初七是女娲创世神话的“人日”,也就是人类的诞辰日。古代传统认为,正月初七作为人的生日,人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因此,人日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一家人在家团聚,而远方归家的游子要

大年初七人胜日,祝你万事皆可期!

正月初七是“人胜日”,亦称“人庆节”“人日”“人七日”。相传,女娲创世造物,正月初一到初六创造了六畜,正月初七创造出了人类,因此这天也可视为人类的生日。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祈求新年人寿年丰、岁岁平安。你知道江西大年初七有什么独特的习俗吗?一起了解↓↓↓恰逢人胜日,让我们从今天起,迎接一个崭新的自己,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做一个无惧困难的人。新的一年,愿你新年胜旧年,

汉代神兽|汉代文物中的神蛇图像

嘉兹灵蛇,上腾云霄。蛇乃神兽的观念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比如十二生肖的文化意识出现在先秦时期,其中蛇的位置属于巳。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以巳配蟲,孔家坡汉简《日书》以巳配虫,所谓蟲、虫应即蛇,后来人们正是以巳配蛇。汉代是神兽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这时的蛇又有哪些艺术表现?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承载了人们哪些愿景与诉求呢?中原神蛇图像的分类汉代神蛇图像在中原地区有突出表现,按照蛇图像的组合方式、造型特点,我

蛇年说蛇丨从战战兢兢的“无它乎?”到把蛇元素融入诸多文物

古人曾有一句流行甚久的打招呼专用语——“无它乎?”“它”就是蛇。“无它”即“无蛇”。古代汉语里常把“它”作为“蛇”的本字,从甲骨文里更可以看出蛇的形体。“没有蛇吧?”这句战战兢兢的问好,相当于后世的“别来无恙”,根源于当时人们原始的生活条件——“上世居处草野,虫蛇为患,人恒苦之”。蛇类大约出现于1.5亿年前,其蜿蜒行迹遍布世界各地。人类先民们对这种爬行生物无比熟悉,并带着恐惧又敬畏的心情,把它的形

赏梅祈福 正月初七游草堂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4日,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如陆游诗中所写,梅花绽放,暗香浮动。人们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祭拜诗圣杜甫,赏梅祈福。2月4日上午举行的祭拜诗圣杜甫活动的现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供图)相传女娲在正月初七捏泥造人,这一天也被称作“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不仅是民间传说里女娲造人的日子,更是纪念诗圣杜甫的重要时刻。同为唐代诗人的高适就

从“女娲补天”开始:神话告诉我们什么?

神话是什么?我九岁妹妹的回答是“很久以前的故事,有神仙鬼怪,不过都是假的。”我想这完全可以作为分析神话的起点。许多家喻户晓的中国神话,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哪吒闹海,都符合这一定义。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出很多例外,比如神农尝百草似乎不完全是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好像没有神仙鬼怪,而梁祝化蝶似乎也不是上古时期的故事。尽管如此,我还是会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因为其用一个清晰的标准,划出了“神话”范围,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