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当代年轻人婚育观十年变迁:从“自然选择”到“谨慎对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洁清 韩欣然随着当代年轻人的逐渐成长,婚姻与生育的话题似乎成了生活中日益重要的讨论话题。近日,由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揭示了他们婚育观念的变化,实时记录着时代的印记。课题组收集了2013-2014年与2023-2024年两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人都不应成为孤岛

很多人注意到,每逢春节前夕,一些账号就会抛出年轻人“断亲”之类话题,也屡屡引发热议。细看这些内容,往往从一个网帖出发,将某个人的随感放大为普遍现象,进而得出“年轻人开始断亲了”“一代人开始拉黑亲戚了”等等结论。这种张口就来的结论是否站得住脚,炒作相关内容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值得我们深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几乎所有社会学研究都证明,从生理到心理,从工作到生活,家庭、集体、社群和亲密关

“镜”观春运,时代变迁的生动“缩影”

透过春运的时光之镜,一幅中国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徐徐展开。这个曾经承载着绿皮火车轰鸣与站台拥挤记忆的特殊时节,如今在16.2万公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正演绎着现代化中国的崭新叙事。曾经需要通宵排队购买的纸质车票,已化作指尖轻点的电子凭证;蒸汽机车吞吐的浓烟,蜕变为复兴号350公里时速划过的银色轨迹;站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静默成刷脸闸机流畅的通行提示。从人工检票到无感进站,从开水泡面到高铁订餐,从"走

(新春走基层)列车广播里的时代变迁

中新网兰州1月31日电 (戴文昌)春运期间,各地迎来旅游、探亲等出行客流高峰,一趟趟列车奔驰在祖国大地。车厢里不时响起的列车广播,成为旅途的温馨陪伴,这声音的背后有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时空,一代又一代列车广播员用声音温暖着旅客,他们的声音也为时代留声。广播员是列车上的特殊工种,被誉为旅途中的“百灵鸟”,他们用甜美、磁性的嗓音播报乘车信息、叮嘱安全事项,为旅客排解旅途寂寞。而在遇到突发疾病、物品丢失

年代剧《六姊妹》创收视佳绩,女性群像折射时代变迁

央视年代剧《六姊妹》开播一周创下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收视佳绩,1-8集平均收视3.531%,峰值达4.734%。该剧由楼健执导,梅婷、陆毅等主演,以淮南何家六姊妹的成长为主线,串联起1960年代至千禧年的家庭史诗,展现普通百姓生活变迁。该片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表示,“我们力图用这个故事让年轻的观众感受到安心,把那些时光的力量、故事的能量都加持在他们自己身上。”在古偶、仙侠题材式微的当下,《

我在兰考四获中国新闻奖的背后

焦裕禄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新时代以来,河南日报组织策划推出有关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1000多篇。其间,我作为兰考各种报道的重要策划者、参与者,记录呈现了兰考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PART.01一、我的职业生涯9年与兰考息息相关2011年至2019年,我在河南日报社驻开封

春运变迁:数字科技正在重塑流动的中国

► 文 观察者网 周毅回家过年。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期盼。1979年,全国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次年,现代意义上的“春运”正式出现。直到45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没有之一。但实现这份期盼的方式,已经变得愈发温暖,而且充满力量。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2025年春运全国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从1亿人次到90亿人次,春运纪录了时代和祖国的巨变,也见

记者手记:一家两代务工人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兰州2月11日电(记者王朋、张睿)2024年,颉满堂的儿子颉华在青岛务工3年多后,在青岛市城阳区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也是在这一年,当时73岁的颉满堂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他们一家在青岛的新家里过了春节。46年前,颉满堂背上3个蛇皮袋子,前往离家100多公里的兰州市打工,开启了自己30余年的务工生涯。即便在几年前,他也不曾想到,他们家还能在1600多公里外的青岛市购房、定居。颉华(右)

探访南昌百年老字号照相馆:光影见证城市变迁

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胜利路步行街,有一间南昌百年老字号照相馆——国营真真照相馆。该照相馆创立于1920年,百余年来,它不仅是南昌重要时刻的见证者,更承载着南昌市民情感的回忆,用光影诉说着城市变迁。图为国营真真照相馆于20世纪30年代购入的南昌首台美国柯达360度长条转机。 卢梦梦 摄 图为南昌国营真真照相馆的“相机博物馆”内摆放着多款该照相馆曾用过的照相机。它们虽然已经有些陈旧,却见证了南昌照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