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佛山顺德区一中学宿舍住20人,区教育局曾称将改善住宿环境

日前,南方都市报刊发了顺德乐从一初中宿舍37平方米的空间住着14名中学生的报道。报道刊出后,有市民在本报后台留言,称顺德区龙江中学存在20人以上宿舍。记者走访获悉,顺德龙江中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确实为高二、高三的学生提供有24人间宿舍。宿舍内床与床之间空间十分狭窄,约为一台13寸笔记本电脑宽,每次只能容一人进出。早在2021年,就有市民在社情民意平台反映相关问题。顺德区教育局曾答复称,2024年

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单日突破1.16万车次

中新社广州2月1日电 (记者 蔡敏婕)记者2月1日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1月31日,港珠澳大桥单日车流量突破2.35万车次,其中“港车北上”突破1.16万车次,两项均刷新大桥单日车流最高纪录。今年春节期间,迎春花市、巡游街演、烟花汇演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广东地区年味十足,吸引大量港澳居民“北上”迎新春。港珠澳大桥依托便利交通区域优势,成为新春期间港澳居民入出内地的通道之一。春节假期前4天(1月28

春运40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总数预计超90亿人次

来自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预计春运40天(2025年1月14日至2月2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90.25亿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51362.7万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839027万人次(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716949万人次、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22078万人次),水路客运量3115.4万人次,民航客运量9018.97万人次。(人民日报)

适时启用马鞍机场民用功能:南京将步入“双机场时代”

南京将迎来“双机场”时代。该市2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日前印发的《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专项规划提及,将适时启用马鞍机场民用功能,并力争早日开工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工程。 在2021年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南京被首次赋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2024年,《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城市性质明确为江苏

春运40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90.2亿人次

春运40天(2025年1月14日至2月22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90.2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7.1%。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5.1亿人次,同比增长6.1%;公路人员流动量83.9亿人次,同比增长7.2%(其中,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量79.4%,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2.2亿人次);水路旅客发送量3121万人次,同比增长7.6%;民航旅客发送量9020万人次,同比增长

“携手”11年 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再升级?

央视网消息: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11.5万亿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三地不断提高产业转移效率,提升产业协作水平,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北京由“大而强”转向“优而精”,天津从“体系全”转向“韧性强”,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接下

龚正出席区域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 以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上海功能布局优化

【龚正出席区域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 以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上海功能布局优化】财联社2月24日电,2025年上海市区域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今天(24日)召开。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龚正指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强化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举措。按照市委部署,锚定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上海功能布局优化,持续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产业能级、服务宜居宜业,推动区域高质

贵阳“大回暖”,明天气温直冲20℃!

2月26日,记者从贵阳市气象台获悉,随着“大回暖”的不断推进,今天午后,贵阳贵安各地气温继续回升,明天部分区域最高气温可达20℃。据监测,2月12日以来,贵阳市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均低于低于10℃,其中,开阳县已连续28天最高气温在10℃以下(上次11℃还是在今年1月29日)。今天午后,贵阳贵安各地气温开始回升。截至16时,贵阳8个国家级气象站中,以息烽县9.8℃最高,升温进程正逐步推进。数

马航370搜寻,最新消息!

马来西亚证实重启搜寻马航370航班残骸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25日说,水下探测公司“海洋无限”已在印度洋部署船只,重新开始搜寻马航370航班客机残骸。针对当天早些时候马航370航班客机搜寻工作重启的媒体报道,陆兆福在一个记者会上说:“‘海洋无限’公司已开始调动他们的船只……我们已经原则上批准了重启(搜寻),目前只需最终敲定合同并签署。”陆兆福表示,搜寻工作不会无限期进行,合同将设定明确的时间框架,

在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上不断开拓创新

本报特约评论员11年的生动实践证明,京津冀立足各自比较优势,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是一次“做大蛋糕”的重大机遇。只要打破“一亩三分地”,自觉把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去谋划和推进,就能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大幅提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