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增加“继续”二字,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待改革一以贯之的要求,“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前提是“看准了”。“看准了”是一种战略清醒。做清醒的改革者,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根本,改革无论怎么改,根

三年来首次大规模轮换 消息人士称乌军抽调约5万其他兵种补充陆军前线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2月4日获悉,据乌军总参谋部内部人士消息,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于2025年1月11日发布命令,从各军兵种抽调约5万名军人转入陆军,以启动轮换机制并补充前线作战部队。消息称,这是三年来乌军首次进行大规模轮换,旨在增强前线部队的战斗力,确保作战人员得到适当休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24年末至2025年初,乌克兰空军已经有超过5000名官兵被调往陆军,其中主要为地勤人员。(总台

泽连斯基:为在谈判中取得成功 乌军必须坚守前线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资料图)当地时间2月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文称,当天就前线局势听取了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的汇报,特别是关于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以及库尔斯克地区的作战情况。泽连斯基表示,为了在今年的谈判中取得成功,乌军士兵必须坚守前线阵地。泽连斯基表示,瑟尔斯基还汇报了乌军组织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泽连斯基称已批准了乌克兰武装部队向新组织结构过渡和组建军级单位的计划。(总台记者 王晋燕)

三年来首次大规模轮换 消息人士称乌军抽调约5万其他兵种补充陆军前线

【三年来首次大规模轮换 消息人士称乌军抽调约5万其他兵种补充陆军前线】财联社2月4日电,据乌军总参谋部内部人士消息,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于2025年1月11日发布命令,从各军兵种抽调约5万名军人转入陆军,以启动轮换机制并补充前线作战部队。消息称,这是三年来乌军首次进行大规模轮换,旨在增强前线部队的战斗力,确保作战人员得到适当休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24年末至2025年初,乌克兰空军已经

泽连斯基:为在谈判中取得成功 乌军必须坚守前线

【泽连斯基:为在谈判中取得成功 乌军必须坚守前线】财联社2月4日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地时间2月3日发文称,当天就前线局势听取了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的汇报,特别是关于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以及库尔斯克地区的作战情况。泽连斯基表示,为了在今年的谈判中取得成功,乌军士兵必须坚守前线阵地。泽连斯基表示,瑟尔斯基还汇报了乌军组织机构改革等方面的情况。泽连斯基称已批准了乌克兰武装部队向新组织结构过渡和组建军级单位

泽连斯基要求士兵坚守前线阵地!乌军作战面临两大难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日前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为了在今年与俄罗斯的谈判中取得成功,现在乌军士兵必须坚守前线阵地,特别是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以及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主编魏东旭分析称,泽连斯基对乌军士兵作出这样的要求,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作战是比较纯粹的军事行动,要利用现有的防线,最大程度阻止俄军在一些主攻方向上的推进,要守住战略阵地,进

特朗普要乌克兰“稀土换援助”能成吗?乌最大稀土矿床在乌东前线区域

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之母”的稀土资源,近日因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浓厚兴趣,在乌克兰成为话题。据环球网援引乌克兰“RBC.UA”新闻网等媒体4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希望乌克兰用稀土等资源换取美国对乌援助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作出表态。泽连斯基在与到访乌克兰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共同举行记者会时,被问及如何看待与特朗普在利用稀土资源方面合作。泽连斯基称,一些伙伴帮助乌克兰保卫领土等,而乌

前线形势一片大好,普京却高兴不起来,一个问题被特朗普说对了

目前,俄乌冲突的战场局势,对于俄罗斯来说,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据俄罗斯国防部最新战报显示,俄军已经攻进了顿涅茨克南部,大诺沃西尔卡地区,这一块不仅是乌军在该前线的最后一个据点,也是2023年乌军“扎波罗热大反攻”的发起地,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边前线战场,俄军早在一周以前就拿下了红军城,彻底切断了乌军在红军城,与乌克兰中部地区之间的战略要道。同时位于俄罗斯库尔斯克腹地,俄军也联合朝鲜部队,完成了

俄乌局势一夜巨变?乌军司令暴露一重大真相:再不投降就晚了!

乌军总参谋部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在各训练中心接受培训的人员不足以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全面保障。乌军总参谋部发言人称,而这种调动和积极招募将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组织轮调。已经正在实施一项经批准的轮换计划,以“确保军事力量的公平分配”。启动轮换机制的决定与可能的谈判和冻结前线无关。乌克兰军队将能够在持续的战斗条件下进行轮换。2024年以来,乌军前线作战兵力严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乌军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