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

“打一针”让锂电池寿命增十倍 复旦新成果登上《自然》

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这样取钱,涉嫌违法!

天降“国家扶贫款补助”?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只需要你帮忙“走流水”不骗你钱最后还给你转钱注意碰到这种“好事”千万不要相信一旦照做极有可能掉入“洗钱”陷阱沦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帮凶”近日江苏泰兴警方接到一家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一女子欲支取15万元现金但被问及资金用途时女子神情紧张、支支吾吾疑似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迅速将银行卡里的15万元止付冻结原来前不久女子赵某某在网上看到一则扶

这样取钱,涉嫌违法!

天降“国家扶贫款补助”?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只需要你帮忙“走流水”不骗你钱最后还给你转钱?注意碰到这种“好事”千万不要相信一旦照做极有可能掉入“洗钱”陷阱沦为违法犯罪分子的“帮凶”近日江苏泰兴警方接到一家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一女子欲支取15万元现金但被问及资金用途时女子神情紧张、支支吾吾疑似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详细了解情况迅速将银行卡里的15万元止付冻结原来前不久,女子赵某某在网上看到一

锂电池“打一针”就能“重生”!《自然》刊登我国科研团队新发现

手机电池用久了就充不进电,电动车充满电能跑的里程数越来越短,寒冷地区的电池更容易坏,废旧电池数量越来越多……今天(2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新发现:通过一项新技术,可以对锂电池进行“精准治疗”,让废旧电池“重生”。 为了应对锂电池老化、衰减等问题,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电池的“寿命”其实和人体健康类似,问题往往集中在某个核心部件,也就是活性锂离子。如果能精准补充损失

警惕!这些照片,别随便晒!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提醒国庆旅游“黄金周”大家出门玩的同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失这些信息不要晒↓↓避免晒敏感票据如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等因为其含有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等存在被他人窃取信息的风险不晒钥匙照片如今摄影技术发达照片上的细节清晰可见若晒出家里钥匙且钥匙结构不复杂不法分子有可能根据照片配出钥匙谨慎晒位置在朋友圈发布带有位置信息的图

这个免费的东西害人不浅!

我们都知道“免费的午餐”不能吃可是免费的“上门安装服务”真是个“好东西”!停!千万小心别被骗了!最近很多人接到过某工作人员免费安装座机反诈系统的电话他们所说的就是这个黑盒子一旦安装完毕将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你家的电话也可能悄悄地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真实案例小区的马大爷在看到黑盒子后忍不住向身边好友一番夸赞称人家是“正规”工作人员不收取安装费用不说还反复提醒防范诈骗多次强调这个盒子的反诈“功能

人民网评:斩断伸向助学贷款学生的诈骗黑手

开学季,一些诈骗分子又蠢蠢欲动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近日发布2025年第1号预警,提示广大助学贷款学生警惕“助学贷款还款”骗局。预警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门或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帮助助学贷款借款人办理还款为由,通过共享手机屏幕获取验证码、窃取账户密码、引导向第三方账户转账等方式骗取借款人钱财。助学贷款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性贷款,一般利率较低,还款期限较长,目的是消除家

求是网评论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讲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总书记深刻阐明矢志奋斗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明确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的大厅里,镌刻着193

新华全媒+|我国科学家创制“精准治疗”技术助锂电池“起死回生”

当内部活性锂离子消耗殆尽,锂电池是否只有报废这一条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供了全新路径,他们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这种分子可像药物一样,以“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废旧或衰减的锂电池中,精准补充损失的锂离子,实现容量恢复,从而大幅延长电池的寿命。北京时间2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科研团队成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高悦表示,经过对电池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和

7旬老太网恋1个月被骗111万元?!

如果与你素未谋面又“无话不谈”的网友声称自己是“联合国工作人员”并向你提出需要帮助你会相信对方吗?家住深圳的郝女士(化名)就被这样的诈骗分子迷惑掉入了为她量身定制的陷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被骗走上百万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2024年10月,70多岁的郝女士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偶然结识了一名男性网友,对方告诉郝女士,自己是联合国的工作人员,现在正在国外当战地医生。神圣的职业光环、崇高的社会地位、特别的人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