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晖

国家统计局: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陈溯)“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7日在北京表示。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2%。在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付凌晖对中国CPI形势进行解读。付凌晖表示,2024年,中国CPI运行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全年上涨0.2%,涨幅和2023年持平

宏观政策加力实施 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随着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从2024年情况来看,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全年上涨0.2%,涨幅和2023年是持平的。从月度变化来看,除了1月份略有下降外,

国家统计局回应青年就业:仍面临困难和压力,稳就业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1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从总体情况来看,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年平均数是5.1%,比上一年下降0.1%。从季度来看,4个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是5.2%、5.0%、5.2%和5.0%。“全年5.1%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水平,在近年来还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就业形

国家统计局:预计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 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中新网1月17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会上强调,随着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付凌晖介绍,从2024年情况来看,CPI运行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全年上涨0.2%,涨幅和2023年是持平的。从月度变化来看,除了1月份略有下降外,其他各个月份CPI同比都保持小幅上涨态

2024中国经济答卷|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姜琳)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为5.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2024年,重点群体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4.6%,比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增加220万人,同比增长0.7%。2024年,

国家统计局: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

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中,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重点任务的首位,首次明确要‘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相信随着宏观政策加力实施,将为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2025年CPI有望温和回升。”付凌

国家统计局:截至去年底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超过3300万

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就业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尽管2024年的经济运行面临很多挑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但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规模在扩大,服务业的就业容量大的特点继续发挥,随着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就业带动力在增强,为就

国家统计局:16-24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4个月下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收入之源。”今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随着毕业季结束,2024年7月份以后,青年人群体就业压力有所缓解,2024年12月份,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而且是连续4个月下降。付凌晖表示,从

稳中有进、稳中有升 !10月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0月份,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持续显效。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从工业看,工业生产增势稳定。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