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

文化中国行丨指绕竹间显匠心 被道明竹编技艺惊艳到了

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地处四川成都的崇州市道明镇,竹编的制作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这里也被誉为“竹编之乡”。今天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走进竹编的世界。走进四川崇州市竹艺村,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90岁高龄的赵思进正与他的徒弟张定娟准备编织圆形的花篼,师徒两人利用匀刀,将竹篾进行拉丝,从而获得粗细均匀的篾丝。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赵思进:

2025“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在合肥精彩上演

超20项非遗跃然舞台,约40项非遗在场外“开市”,合肥、六安、蚌埠、安庆、淮南、黄山、阜阳等省内多地市的“好戏”同台献艺。近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江淮之春”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在合肥大剧院精彩开演,非遗之风吹拂满城青绿。舞台上,14个节目精彩串联,其中半数为原创节目首次亮相舞台。“跨界融合”“全域格局”成为晚会关键词。跨界混搭,节目还能这样“融”“过年啦!”一声嘹亮激活舞台,象

《爱上北京博物馆》读书分享会举办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高凯)《爱上北京博物馆》读书分享会日前在“旧书新知·读书报国”2025年报国寺古旧书市上举办。《爱上北京博物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该书创作于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大背景下,以独特的视角精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红楼、中国电影博物馆等30余家北京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推荐给广大读者。《爱上北京博物馆》读书分享会举办。主办方

江西南昌:二月二龙抬头 婴儿“剃龙头”

3月1日,正值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很多人选择这一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图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婴儿传统理发礼仪”代表性传承人陈斌芳正在为婴儿理发。刘思伟 摄3月1日,正值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很多人选择这一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图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婴儿传统理发礼仪”代表性传承人陈斌芳正在为婴儿理发。刘思伟 摄3月1日,正

69岁浙大文学院副教授吴土法逝世,曾师从礼学宗师沈文倬

澎湃新闻获悉,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文学院吴土法副教授,于2025年2月28日上午8时59分在杭州因病逝世,享年69岁。吴土法1956年7月出生于浙江义乌,1978年9月考入原杭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8月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90年9月考入原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礼学宗师沈文倬先生治“三礼”,1995年7月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7年10月被评为副教授,2016年7月退休。吴土法一生

《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将于3月1日实施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8日电 (刘刚赵亮)2月28日,雅安市名山区在甘露坊演艺广场举行了宣传贯彻《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启动活动,旨在推动蒙顶山茶文化保护,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已于2024年12月4日,经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当天活动现场,来自雅安市和名山区相关负责人,茶业专家学者,茶企代表、

东南大学2025“印象梅庵·花间课堂”开讲

2月26日,东南大学2025“印象梅庵・花间课堂”开讲。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春天,在香雪浮动的印象梅庵草庐前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完成东南大学定制版“梅庵香”的制作。上海市非遗“文人香道”代表性传承人吴清为同学们讲授中国传统香文化之梅花香。在制作梅花香饼的环节,同学们认识香料、了解香方,通过称重配比、捣臼研磨,感受不同香料逐渐融合的奇妙过程,最后再利用模具压制出梅花香饼。同学们轻嗅“梅庵香”,细

一曲“花儿”韵味长(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徐卓(左)和杨狗娃在合作演唱“花儿”。  岷县融媒体中心提供二郎山。  陈  中摄岷县“花儿会”现场。  岷县融媒体中心提供岷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岷县水务局供图岷县城市俯瞰。  岷县融媒体中心提供城事“‘花儿’唱出心里话,就像泡的细叶茶,既解渴来又解乏……”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花儿协会会长杨狗娃,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亮开嗓门,即兴唱上几句,杨狗娃质朴的歌声里,满是轻松惬意。“花儿”,又称“少年”

千城百县看中国|北京:潭柘紫石砚的坚守与新生

潭柘紫石砚是利用潭柘紫石制成的砚台,为北京门头沟区特产。明清时期即为宫廷御用佳品,广受群众欢迎,极具收藏价值。潭柘紫石砚在雕刻技艺上手法独特,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2021年,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我们跟随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尚征武,深入了解这一古老技艺的精髓与传承故事。制片人:马宝军策划:张青 杜屹然统筹:汪峰 陶玲君编导:邱俊松报道

贵州平塘:牙舟古陶淬新语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加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据了解,牙舟陶器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5年2月22日,在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牙舟陶工艺作坊,工人在制作陶器。CICPHOTO/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