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研究揭示各国民众对AI替代工作的担忧

新华社柏林3月2日电 你会让机器人照顾年迈的父母吗?你能接受人工智能(AI)为你诊疗吗?你愿意听从AI领导的指挥吗?近期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同国家民众对AI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虽然较为普遍,但又不尽相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针对20个国家的约1万人开展抽样调查,试图了解受访者对于在医学、司法、新闻、管理等不同领域使用AI的看法。结果显示,不同国家

探秘气候因素与北极熊生存关系

今天是第15个“国际北极熊日”。那么,北极熊的生活对气候条件有什么要求?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又会如何影响北极的生态和北极熊的生活?来源:中国气象局

中国“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科学家:人类有望借助核能飞出太阳系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放电装置内部真实采集过程(来源:央视新闻)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来源:央视新闻)EAS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

刷手机会让“大脑腐化”吗?牛津大学教授反驳称研究不支持

近日,英国《卫报》刊发文章——《刷手机真的会让 “大脑腐化” 吗?》,令人耳目一新:多位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观点认为,“科技恐慌”没有依据,刷手机等屏幕使用行为没证据显示会让 “大脑腐化”。牛津大学人类行为与技术教授安德鲁·普日比尔斯基(Andrew Przybylski)更是直接反驳称,很多低质量研究迎合人们对科技的偏见,且这类研究易被媒体炒作,还能通过夸大解读吸引关注和资金。2024年

费晟|极地史跨学科研究:必要性与可能性

2024年7月26日至10月8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完成了首次北冰洋科考之旅。这是我国第一次由高校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极地科考活动。在组建团队时,首席科学家充分考虑了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特点,允许我以历史学者的身份加入了科考队。在绝大部分人眼里,历史学与极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我以为这次难得的组合或正反映了当下学术研究中学科大交叉的必要与可能。以中国的极地研究为例,从现实看,它得益于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以人为本”大模型评测体系

“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各类评测榜单层出不穷,模型分数越刷越高,但大模型的能力对我们个人来说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并不知道。”2月22日,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浦江AI生态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翟广涛表示,大模型终究要为人服务,当前以模型为中心的先出题、再做题、算分的评价模式面临数据泄露和性能饱和两大挑战,大模型出现“高分低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上海人工智能实

DeepSeek这么强大,我们该怎么办?

九年前,就在我面试团结湖参考主笔的当天,阿尔法狗打败了韩国棋手李世石。九年后,人工智能不但能在棋局上“算计”你,还拥有了行动和情感能力,从数学世界的二次元正式踏入三维世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在从工作场景介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从人的工具变成人的“伙伴”。面对人工智能咄咄逼人之势,很多人都在追问,以后人类该怎么办,我们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