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亿度千秒运行 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央视网消息: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未来真正实现可应用的核聚变发电,我们还需要继续做什么?1亿摄氏度突破1066秒,意味着什么?超过1亿摄氏度能够稳定运行1066秒,这件事情

目标月球南极!嫦娥七号任务有哪些特殊之处

过去一年,鹊桥二号绕月搭桥,助力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随着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嫦娥七号任务也已经被提上日程。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为什么要去月球南极寻找水冰?目前任务进展情况如何?本次任务又有哪些难点看点? 中国探月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七号的

新时代我在中国丨全世界都在过“非遗中国年”

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符号。在这段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传递对阖家团圆的期盼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其所蕴含的家庭团聚、和平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正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桥梁。随

扭秧歌不算啥,它们还能跑出世界纪录,瞄准火星探测!

今年登上春晚舞台扭起秧歌的宇树机器人引发广泛讨论科技飞跃成为今年春节的热门符号今天带你认识更多最近诞生的机器人看看哪款的满满科技感惊艳了你1超10米/秒全球最快四足机器人诞生近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推出了全球最快的四足机器人“黑豹”它可以稳定跑出超过10米每秒的速度一秒跑10米有多难呢?这可是接近了人类的运动极限只有少数的顶尖运动员才可能实现这个速度不光是人类的极限对于机器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

AI提醒我们“何为人类”

当看到人形机器人在花团锦簇的春晚舞台上扭秧歌时,我忍不住幻想,如果有一天机器真的凌驾于“智人”之上,这一刻一定是个充满隐喻的时刻:无论穿着大花棉袄摇手绢的机器人看起来多么乖顺,其黢黑冷峻的机械身体都仿佛在昭示——将智能机器视作可被完全驯服的工具,这显然是人类的天真。最近,在AI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下,我看到许多人开始产生“存在主义危机”。但单纯焦虑“AI是否会代替人类”,没有过多意义。更重要的讨论在

如何看待人机关系?沈向洋:技术扩展人类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DeepSeek让大家看到开源社区的胜利。把了不起的模型开源后,让更多人得到机会,在这个模型上做更多了不起的事情”。2月22日上午,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式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与思考》主旨演讲时,充分肯定了大模型时代开源的力量。 2月22日上午,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举行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开幕式上,

“人机共舞”意味着什么(快人快语)

当“机器”成为舞者,“人”成为“机器”的伴舞,将怎样影响艺术发展?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引发热议,16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舞者一起演绎传统秧歌,映射出科技、艺术与文明交织的三重镜像。“人机共舞”不仅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舞蹈表现形态,更凸显着艺术表达主体的“反转”。在传统定义中,我们将舞蹈描述为运用身体来完成表演的艺术。但《秧BOT》中,农耕文化的身体记忆转化为可编程数据,这无疑预示着:

阿勒泰第十九届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开幕

1月16日,阿勒泰第十九届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活动开幕暨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广场举行。活动现场精彩纷呈,歌舞表演热烈奔放,点燃全场气氛。古老毛皮滑雪与现代滑雪运动的表演,尽显滑雪运动的深厚底蕴。滑翔伞与热气球腾空而起,在蓝天绘就壮美画卷。此外,阿勒泰人类滑雪起源地博物馆正式开馆,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第二届冬季运动会群众古老毛皮滑雪比赛也如火如荼地进行,选手们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