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代表委员履职录|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让科学教育点燃更多青少年“科创之梦”

新华社上海3月1日电(记者陈爱平)近日,上海科技馆发布青少年成长梯度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和“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计划”。前者面向不同年龄、年级的少年儿童推出各有侧重的科学教育项目;后者聚焦提升中小学科学教师业务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好新技术,尽可能扩大科学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孩子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也要尽可能面向不同孩子推出系统性、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让那些愿意投身科学

综述|2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新看点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综述|2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新看点新华社记者在刚刚过去的2月,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继续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全球数家科技公司竞相发布其AI模型的最新版本,这些新模型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的使用体验,为多个行业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巴黎召开,旨在建立一个包容而高效的AI国际治理框架;AI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更加紧密,特别是在促进科研创新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能与前景。更快更聪明 

京西智谷模型调优工场正式亮相

在2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北京市门头沟京西智谷模型调优工厂正式亮相,据悉,门头沟区将全方位布局算力、数据、大模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算法登记服务中心、数据资产交易中心等七大要素,打造“创业人才聚合、服务产业创新、前沿技术支撑”三大平台,攻克基础与垂类大模型开发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深度融合大模型技术与行业场景,精准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

流汗农业→智慧农业 多维度看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关键字“融”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观察今年的一号文件,就能发现融合的“融”字,很突出。农业要发展,必须融合科技创新,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等不同维度的“融合”。这样的融合

两会教育议题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成关注热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实习生 梁子祺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都是热议话题。今年大家希望教育领域的哪些问题被关注?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了一项题为“新的一年,你期待年轻人在哪些领域大展拳脚”的全国两会调查,共有2009人参与。调查显示,关于两会教育议题,53.4%的受访者期待小学至高校增设程度不等的AI通识课

78.8%受访者已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近六成受访者期待青年积极探索“AI+”领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实习生张馨月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问世,引发了新的一轮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讨论。临近2025年全国两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7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超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关注两会中有关“AI技术”的话题。另一项同期进行的有2009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78.8%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eepseek助

以“未来产业”托举“产业未来” 看“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向新突围

这几天,一个来自深圳、代号PM01的人形机器人,仅用一个前空翻动作,就“刷屏”了不少大湾区人的“朋友圈”,也“丈量”了我们和未来产业的距离:属于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来得远比我们想象还要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业革命性突破,同样需要“十年之功”。看似“简单”的翻滚动作,背后是工业设计的优化更新,是先进算法的迭代演进,更有来自广东产业基础的集体托举——大湾区产业链和科技链上每个细节的协力“

以“未来产业”托举“产业未来” 看“经济第一大省”如何向新突围

这几天,一个来自深圳、代号PM01的人形机器人,仅用一个前空翻动作,就“刷屏”了不少大湾区人的“朋友圈”,也“丈量”了我们和未来产业的距离:属于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来得远比我们想象还要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业革命性突破,同样需要“十年之功”。看似“简单”的翻滚动作,背后是工业设计的优化更新,是先进算法的迭代演进,更有来自广东产业基础的集体托举——大湾区产业链和科技链上每个细节的协力“

一份提案从形成到落地,这位政协委员为何说“压力蛮大的”?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近日接受采访。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邹桥(01:59) 履职的第三年,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仍感到“压力蛮大的”,要精准找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一份完备的提案,并不容易。他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点想法就记下来,重点问题画个圈,不时翻翻笔记本,思考能不能将重点内容串点连线,沉淀为系统性内容。这样的笔记本有好几本,

“AI医生”看病 你放心吗?看AI解读AI医疗政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赋能千行百业,“AI+医疗”也成为热门应用领域。“AI医生”,您接不接受?我们首先听听大家怎么说。AI解读AI政策人工智能(AI)在医疗行为当中,究竟应当充当什么样一个角色?其实有关部门最近也公布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有哪些特点,我们一起来跟着记者看一看。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我手上拿的这份45页的文件就是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