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保肝护阳(中医养生) 立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暖,中医养生逐渐从“秋冬养阴”转到“春夏养阳”,保肝护阳成为重点。衣要下厚上薄。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阳气生发,体表腠理开始打开,抵抗寒气的能力减弱,而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所以,天气开始变暖时不要马上脱去棉衣,尤其是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应谨慎,注意对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眠要早睡早起。春天人体气血需舒展畅达,提倡早睡早起,规律起居,晚上11时之前上床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重要提醒!见到这种粉色“热水瓶”,马上报警 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这种粉色“热水瓶”,究竟是什么?接下来就由DV君一一为大家讲述近日浙江宁波象山县警方开展集中设卡行动在盘查一辆汽车后备箱时民警发现车内摆放着8个包装箱箱内装满了粉色瓶罐当民警询问驾驶员张某(化名)这些物品为何物时张某神情紧张、眼神闪躲慌忙解释道“这些都是热水瓶......”民警凭借职业直觉判断情况异常随即将张某带回派出所进一步调查经确认箱内所装物品为“笑气”据张某交 新闻 2025年03月02日 0 点赞 0 评论 16 浏览
千万别乱买!这种“石头”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做上百次胸片…… 近日昆明长水机场海关在对入境旅客进行监管查验时发现1名旅客触发门框式核辐射监测设备警报该旅客随身携带的“能量塔”辐射量竟然超过现场环境本底值的20倍据海关发布消息,昆明长水机场海关在旅检入境渠道,查获一件放射性超标“能量塔”。经手持式核素识别仪检测分析,该名旅客随身携带的金属材质、塔状物品“能量塔”的核辐射检测值严重超标,超出现场环境本底值的20倍,该物品含放射性核素钍-232、钡-133。本底值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网传5G比4G辐射更强,对人体危害很大?谣言!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5G通信用户已突破10亿户。网络信号的传输需要建立移动通信基站,而随着通信用户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的担忧也逐渐显现,最近,诸如“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更大!”等一些说法引发公众关注,这些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什么是5G通信基站?有辐射吗?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15 浏览
它被称为“春季第一菜”,健康好处可太多了! 本文作者:黄穗平,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韭菜堪称“春季第一菜”,不仅因它在春天最鲜嫩、营养价值高,还因其有多种保健作用,很适合春天吃。健康时报资料图春天人体肝气较旺,容易脾胃不好。韭菜因含有植物性芳香挥发油而散发出强烈的特殊气味,这种独特的辛香之气有利于行气导滞、疏通人体的气机。韭菜富含多种维生素,粗纤维非常丰富,对于大便秘结的人,食用韭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的排出。同时,这些维生素 新闻 2025年02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15 浏览
节后返岗困得慌怎么破 春节长假后,重返工作岗位时一些人会感到异常困倦,昏昏沉沉还总觉得累,这是怎么回事?今天,睡眠医学科的专家就来帮大家打破“困”局。没少补觉为何还是累除了各种娱乐活动,也有不少人利用春节长假狠狠补了补觉。但可能有人会发现,上班后不仅没有满血复活,反而更爱犯困,这是怎么回事?虽然适度的休息和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春节期间过度睡懒觉并不利于身体健康。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正常的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快扔掉!这种“石头”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做上百次胸片 近日昆明长水机场海关在对入境旅客进行监管查验时发现1名旅客触发门框式核辐射监测设备警报该旅客随身携带的“能量塔”辐射量竟然超过现场环境本底值的20倍据海关发布消息,昆明长水机场海关在旅检入境渠道,查获一件放射性超标“能量塔”。经手持式核素识别仪检测分析,该名旅客随身携带的金属材质、塔状物品“能量塔”的核辐射检测值严重超标,超出现场环境本底值的20倍,该物品含放射性核素钍-232、钡-133。本底值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白水也分种类?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水? 大众网记者 梁永琪 菏泽报道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每人每天都要喝充足的水。然而现在市面上所卖的水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水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人适合喝什么类型的水你都知道吗?今天,跟随大众网记者一起深入探寻水的奥秘。一、 地下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地下水中含有杂质较多,有时锰氟离子超标,不适宜人直接饮用。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人机共舞”意味着什么(快人快语) 当“机器”成为舞者,“人”成为“机器”的伴舞,将怎样影响艺术发展?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引发热议,16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舞者一起演绎传统秧歌,映射出科技、艺术与文明交织的三重镜像。“人机共舞”不仅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舞蹈表现形态,更凸显着艺术表达主体的“反转”。在传统定义中,我们将舞蹈描述为运用身体来完成表演的艺术。但《秧BOT》中,农耕文化的身体记忆转化为可编程数据,这无疑预示着: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