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2024年全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魏玉坤、韩佳诺)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测算,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下降3.4%。公报显示,2024年,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5.5%,未达标的城市占34.5%。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4%,Ⅳ类断面比例为7.8%,Ⅴ类断面比例为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爆发非洲猪瘟

中新网吉隆坡2月27日电 (林诗琦)据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兽医部门统计,截至25日,雪兰莪州接受检查的114个养猪场中,有56个养猪场猪只感染非洲猪瘟,估计被感染猪只超过7.6万只。兽医部门指,受感染的养猪场距离均较接近,导致疫情迅速传播。官方规划,除了感染后自然死亡的猪只,其余猪只都将以二氧化碳安乐死后掩埋。所有受感染猪只将在3月份之内全部被处理。截至25日,已有近2000只猪只被处理。兽医部门负责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爆发非洲猪瘟

中新网吉隆坡2月27日电 (林诗琦)据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兽医部门统计,截至25日,雪兰莪州接受检查的114个养猪场中,有56个养猪场猪只感染非洲猪瘟,估计被感染猪只超过7.6万只。兽医部门指,受感染的养猪场距离均较接近,导致疫情迅速传播。官方规划,除了感染后自然死亡的猪只,其余猪只都将以二氧化碳安乐死后掩埋。所有受感染猪只将在3月份之内全部被处理。截至25日,已有近2000只猪只被处理。兽医部门负责

凯美特气:子公司安庆凯美特二氧化碳装置停车检修完成并复产

凯美特气2月25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庆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庆凯美特”)二氧化碳装置于2024年10月8日与上游装置同步停车。停车期间,安庆凯美特对二氧化碳装置进行了全面检修及维护保养,以确保生产装置后期安全有效运行。截至公告披露日,根据上游复产进度,安庆凯美特二氧化碳装置全部检修完成并已安全运行,现进入正常生产状态。

内蒙古10个新能源项目同日开工复工

【内蒙古10个新能源项目同日开工复工】财联社2月23日电,内蒙古自治区10个新能源项目分别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开工复工。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超过13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

全球首艘!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3万吨的“海上超级工厂”在沪命名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崇明区获悉,2月20日,全球首艘安装海上碳捕获和封存(CCS)工厂的“Agogo FPSO”轮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举行命名仪式。之所以命名为Agogo,是因为这艘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将服役于安哥拉的Agogo油田。这艘具有燃烧后碳捕获功能的FPSO是目前全球最环保的FPSO之一,标志着中国在海上碳捕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海上碳捕获和封存工厂。上海崇明区供图“Ago

全球首艘具有碳捕集功能FPSO在上海成功命名

记者从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了解到,20日上午,全球首艘安装海上碳捕集和封存(CCS)装置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Agogo FPSO在上海长兴岛的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现场成功命名。这一项目是全球首个具有燃烧后碳捕集功能的海上浮式石油生产存储平台(FPSO),为全球FPSO行业技术领先项目,也是全球目前最环保FPSO之一。Agogo FPSO在上海市长兴岛的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现场成功命名。

内蒙古10个新能源项目同日开工复工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22日电(记者 尚虹波 张林虎)22日,内蒙古自治区10个新能源项目分别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开工复工。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超过13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图为金桥和林火力发电灵活性改造配套消纳新能源48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现场。张志强摄 在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电网绿色供电项目现场,中新网记者了解到,该项目

全球首艘碳捕集“海上炼油厂”在沪命名

本报上海2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俞佳一)今天,全球首艘安装海上碳捕集和封存(CCS)装置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AGOGO FPSO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现场成功命名,将于本月底交付开航。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具有燃烧后碳捕集功能的海上浮式石油生产存储平台(FPSO),也是全球目前最环保的FPSO之一。这艘“海上炼油厂”长333米,宽60米,每天可生产原油12万桶,油储存

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制氢技术

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制氢技术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8日第 12 版)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吴丹、邱子睿)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是当前全球加速开发利用的重点能源之一。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零碳制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分别于2月13日、14日在《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两项研究成果都旨在优化制氢反应,但二者侧重点和实现路径大有不同。在《自然》发表的成果突破了催化科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