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镌刻脱贫攻坚人物群像

《花豹》:北雁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北雁中短篇小说集《花豹》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9部中短篇小说,讲述了扎根云南乡村的各类人物故事。他们中有驻村干部、山村教师、产业振兴工作队员、回乡创业大学生,也有带动群众开展篮球运动的运动员、扎根农村的两代农业干部,代表着脱贫攻坚延伸到社会生活深处的触角神经。北雁的创作关注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擅长挖掘个体细微、具体的情感体验。小说没有将帮扶者塑造得无所不能,也没有将

广西建成17个乡土珍贵树种种子园

本报南宁2月27日电(记者张云河)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广西高标准推进乡土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17个乡土珍贵树种种子园,划定乡土珍贵树种采种林分30处,“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树种结构调整任务提前完成。2024年,全区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为84.3%,居全国前列。2021—2024年,广西共投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等林草良种补助资金约3亿元,持续扩大良种补助额度和范围,

许平读《再造乡土》丨保守,还是前卫;传统,还是未来?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美]萨拉·法默著,叶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288页,79.20元法国大革命拉开法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以后,整个十九世纪法国农民一直在进步与保守之间游移。农民参与了革命,并构成了拿破仑反抗欧洲武装干涉的主力。但1793年发生的延续九个月的“旺代叛乱”,本质上却是保守的农民与教士联合反对革命的法国。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春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最深情的守望——乙巳蛇年春节的启示

从来,“年”都是有情的日子。从“灯前小草写桃符”的除夕夜开始,到“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结束,春节,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无论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古典中国,还是“高铁如龙跃九州,风驰电掣破云流”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农耕文明时期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还是信息文明时代车来人往的现代都市,在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具

费孝通外孙声明:未经授权不得以编写教辅、试题等形式使用《乡土中国》原文

3月1日,重庆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费孝通先生著作<乡土中国>版权的声明》。该声明由费孝通先生外孙、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签署。关于费孝通先生著作《乡土中国》出版发行事宜,我和我的家人、工作团队郑重声明如下:一、费孝通先生所著《乡土中国》一书是公认的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出版界先后出版了众多版本的《乡土中国》图书,为传播费老

喜气洋洋“村运会”

【新春走基层·天南海北春潮涌】“加油,加油,加油……”正月初一,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和喝彩声在浙江省江山市的150多个行政村响起。舞龙表演、锯木头、赶大鹅……一场场具有乡土特色的新春农民运动会在各村的健身广场热闹开展。2005年起,“村运会”逐渐成为当地乡村的新春“保留节目”。这里没有专业场馆,田间地头就是赛场;没有明星选手,男女老少皆是主角。与往年不同,今年有一场覆盖了19个乡镇(街道)的“村运会”

《生息之地》:乡土画卷中生命诗学与历史回响

齐伟电影《生息之地》借由少年徐闯的视角勾勒出四季流转中豫东乡土的生活图景。通过诗意影像书写“人与土地的质朴情感”,影片斩获了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银熊奖最佳导演奖。人与土地:时间凝缩中的守望影片以1991年河南周口霸王台村为背景,巧妙地把岁月的流转凝缩于“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之中。镜头里四季的更迭,不仅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更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逻辑——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一切都如同

数字赋能,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作者:孙 利(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文化振兴是其重要维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推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乡愁记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包含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它们在人们心中沉淀成情感符号,赋予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当前,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正迅猛发展,不

春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最深情的守望

从来,“年”都是有情的日子。从“灯前小草写桃符”的除夕夜开始,到“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结束,春节,总是在团圆的喜乐与月圆的美丽中,为我们开启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和奋斗。无论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古典中国,还是“高铁如龙跃九州,风驰电掣破云流”的当代中国,无论是农耕文明时期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还是信息文明时代车来人往的现代都市,在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春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