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图表·插画)图说节令·立春丨“咬春”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2月2日北京时间2月3日22时10分将迎来立春节气。立春时节,我国民间多有“咬春”的习俗。俗话说“不时不食”,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是“咬春”的一种。除了萝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古老的习俗 崭新的灯火(新语)

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在中国人的日历中,每到新春首个月圆之夜,静静流动的时间便被一场古老而盛大的仪式“闹”醒。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舞狮子、踩高跷、放焰火,在历久弥新的习俗中,人们尽情表达着对欢乐、幸福、美满的向往。灯火里,我们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暖底色。“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诗意,“月上柳梢头”的浪漫,欢腾的社火,奔放的舞狮,是沉淀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记录着“和合共生”的古老智

新华全媒+丨小年到,迎春来!各地仪式感满满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这几天,各地喜庆与温馨的序章已经悄然拉开……↓↓↓祭灶↓↓↓“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是小年的中心内容,是我国南北共有的一项习俗活动。戳视频,看看“糖瓜祭灶”是怎么来的。↓↓↓吃糖↓↓↓在晋南地区,人们有过小年吃芝麻糖的习俗。进入腊月,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手工芝麻糖进入了产销旺季。↓↓↓掸尘↓↓↓家家户户

团圆年|锣鼓迎新春 舞乐庆华年

编者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一个个文化遗产从传统到现代,连接历史与未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生动文化名片。央视网《联播+》栏目特推出“薪火相传”系列策划,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底蕴。何处生春早,春生劲鼓中。在中华文明史上,鼓是一种重要的祭祀、迎年礼器。浑厚的鼓声被视为来自大地的声音,能

“二月二”为啥要理发?

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 上官云)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来了。据说,这个节日原本起于游春,后又逐渐增添了理发等民俗活动。此时万物复苏,是开始农耕的最佳时机。为啥这个时候要去理发?为什么要吃饺子?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认为,民间曾经流传着“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二月二”理发是希望精神百倍迎接未来的日子。至于吃饺子,则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很多人熟悉的节日食品,加

(新春走基层)河南宝丰:立春“打春牛” 盼五谷丰登

2月3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河南宝丰再现“打春牛”习俗。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盼来年五谷丰登的寓意。 图为宝丰县赵官营村举办“打春牛”活动。 王菁 摄图为宝丰县赵官营村举办“打春牛”活动。 王菁 摄 图为宝丰县赵官营村在举办“打春牛”活动。 王菁 摄 图为宝丰县赵官营村民众“打春牛”。 王菁 摄

山西阳泉:“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活动举行

2月13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在表演“跑马排”。 刘胜 摄中国日报网阳泉2月13日电 2025年2月13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中最具观赏性的“跑马排”活动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举行,向世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月13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在表演“跑马排”。(主办方供图)“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使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

今天明天,都是小年!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

团圆年丨学习进行时:知心暖心 福进万家

【学习进行时】迎春纳福,是中国人的春节习俗。一个“福”字,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很多知心话道出了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乙巳蛇年春节来临之际,一起重温。

节令之美|大寒迎年,静待春归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北京时间1月20日4时00分将迎来大寒节气。此节气内,农历新的一年会笑容可掬地向我们走来,正所谓“大寒迎年,寒辞旧岁”。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今年大寒始于“数九”中的“四九”第四天,止于“五九”第八天。大寒节气又常与农历新年的时间相交。今年大寒始于1月20日,止于2月2日,恰好是腊月二